
新华网长沙7月8日电(记者张玉洁 刘芳洲 王腾 张楠)作为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成果之一,《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中非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后简称《蓝皮书》)不久前在中非经贸合作项目落地方案推介活动上向全球首发。
《蓝皮书》指出,当前,中非贸易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未来将在工业、农业、电信、数字经济、新基建、绿色能源、金融产业等领域迎来更多合作机遇。近日,记者专访了《蓝皮书》编委会主任、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会长徐湘平,他表示,《蓝皮书》是践行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响应国家战略的务实行动,也是湖南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使命的智库担当,为构建平衡、普惠、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模式贡献了“中国方案”。
聚焦研究框架创新:四维立体透视复杂生态
记者:《蓝皮书》的创新点有哪些?其提出的“四维立体框架”对全球南南合作有何价值?
徐湘平:《蓝皮书》系统总结过去成就,清晰勾勒未来战略,为全球南南合作贡献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创新在于开创了“总体-国别-专题-地方”的四维立体研究框架。从纵向维度上,我们系统梳理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进程与发展动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友好交往,到改革开放后的深化,再到“一带一路”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下的全方位合作,刻画出其演进规律与跃升轨迹,为理解历史脉络和未来方向提供了宝贵借鉴;从横向维度上,我们创新性地将国别研究、专题探讨和地方实践进行交叉验证。聚焦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南非、埃及、马里等代表性经济体,覆盖农业、新能源、中医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沿领域,并深入剖析湖南先行区、粤港澳大协同等中国地方实践方案。这种四维框架构筑了理解中非经贸复杂生态的“超维透镜”,构建了全面协同的分析网络,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与细致,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界与学术界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与决策依据。随着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深入、“一带一路”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深化,《蓝皮书》将形成“年度报告+专题研究+案例库”的动态产出机制。我们也呼吁更多非洲智库、企业和学者深度参与,共同构建符合中非发展需求的合作体系。
揭示合作跃迁路径:四阶段演进规律与动力
记者:中非经贸合作阶段是如何跃迁式发展的?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针对非洲54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蓝皮书》如何深化国别差异化策略?
徐湘平:《蓝皮书》揭示了中非经贸合作从单一贸易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的阶段跃迁路径:从初期的友好交往与探索性对接,经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深化快速增长,迈入提质增效与均衡发展,目前正加速向高质量融合发展演进;并提出未来加强政策沟通、优化贸易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等路径。而推动这一跃迁的核心动力包括全球经济治理变革、非洲自主发展加速以及中非战略对接深化。基于此,《蓝皮书》明确提出了未来加强政策沟通、优化贸易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等关键路径。
《蓝皮书》综合考虑经济规模、市场潜力、合作基础与战略意义等因素,深入各国独特的经济格局、产业图谱、政策生态与合作痛点。采取“一国一策”的模式,详细解析了中国与这部分经济体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现状、特点与趋势,结合区域位置与发展诉求,对未来中国与非洲经济体的合作进行了展望,精准定制差异化对接方案,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创建科学评价体系:四大维度量化成效
记者:《蓝皮书》在评估中非经贸合作成效方面有何突破?又是如何“诊断”非洲各国的瓶颈,并提供实操性方案?
徐湘平:《蓝皮书》首创“中非经贸指数体系”,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估中非经贸合作的水平与成效。该体系由综合发展指数、平衡发展指数、行业发展指数与区域发展指数等多维指标构成,每个维度下设置如经贸规模、经贸质量、经贸潜力与经贸活力等具体评价指标。同时,《蓝皮书》直指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层瓶颈,在精确“诊断”瓶颈成因与影响的同时,清晰标注未来发展新坐标,为中非经贸规划“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的科学路线图。比如,《蓝皮书》指出,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非洲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中非双方在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合作机制的不完善等是制约中非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瓶颈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兼具战略引领与实践落地、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涵盖政策沟通、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例如,提出推动中非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打造矿产品深加工联合体的产业链韧性强基方案;探索绿色基建REITs、供应链金融工具创新的资金动脉贯通方案;首创政策合规、汇率波动、环境风险“三维预警模型”赋能企业的风险预控方案;提炼湖南“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标本”、浙江“民企赋能合作”等模式图谱的企业适配方案;以及构建覆盖农业数字化、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能力共生方案。相信通过实施这些解决方案,未来,中非经贸合作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