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有一老 如有至宝
——— 娄底绘就银发经济与老年友好城市共兴图景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龙 黄灿 通讯员 周德良 肖子敦
清秋早晨的娄星区长青街道,81岁的吴新阳接过甘子冲社区食堂送来的热乎早餐;午后的市门球馆内,老年门球队的击球声伴着欢笑传开;涟源市的稻田间,62岁农业专家周殿波正指导农户管护富硒紫米———寻常的几帧剪影,却藏着娄底对“银发群体”最温柔的承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娄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75.87万,占比20.35%。面对“银发浪潮”,2025年初,市委、市政府将“建设‘近悦远来’的老年友好城市”列为重点改革事项。6月,市委书记曾超群在调度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城市,为老年人生活增添幸福底色。”循着这份初心,娄底把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与银发经济发展拧成“一股绳”,在民生温度与产业活力的交融中,铺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长卷。
设施织网:把“幸福养老”建在家门口
“以前做饭难,现在社区食堂10块钱能吃好,子女都放心!”双峰县锁石镇锁石村78岁的王桂英奶奶,对热气腾腾的饭菜连连称赞。这个由闲置村小改造而来的养老驿站,不仅解决了129名老人的就餐问题,还配套了理疗室、图书角,成为乡村养老的“暖心坐标”。
这样的民生工程在娄底遍地开花。娄底以推进“家门口”养老服务改革为抓手,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87个街道(乡镇)实现综合养老中心全覆盖,20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串点成线”,1729个建制村建有1879个村级互助养老服务场所,覆盖率达100%,“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然成型。
城市里,总投资2300万元的月塘街康养中心正加紧装修,将与“光大养老”合作打造180张床位的嵌入式养老样本;乡村中,闲置校舍、党群服务中心被盘活为养老点,“乡镇统筹、村级牵头”的模式落地生根。更贴心的是,全省首家适老化产品体验商城建成运营,4899户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家庭完成“一户一策”改造,让适老便利延伸到生活每个角落。
这份“近在咫尺的安心”,源于娄底对资金保障的精细布局。娄底拟建立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市本级福彩公益金6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2025年市县财政投入及吸引社会资本预计超10亿元,确保硬件设施“建得成、用得好”,每一分钱都花在老人心坎上。
产业破题:将“夕阳事业”酿出湘中烟火
2024年末,娄底首届“银发经济消费月”在孙水公园拉开帷幕,逾130家企业带来超1000种适老化产品,180万元消费礼包点燃银发市场热情。“既能选助行器,又能咨询康养服务,这样的活动很实在!”市民李阿姨的赞叹道出了老年群体的心声。
这场消费盛宴的背后,是娄底银发经济的加速崛起。娄底紧扣“银发经济元年”的历史机遇,将银发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立足“材料谷”的制造根基、“茶乡药山”的生态文化底蕴,构建多层次融合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康养文旅目的地和中医药健康高地,做强银发制造产业。全市银发经济相关企业从2015年290家增至2024年1306家,年均增速18.2%,健缘医疗、伍星生物、回春堂等本土品牌崭露头角,在康养旅游、中医药养老、健康食品等领域初步形成特色。
依托“材料谷”钢铁新材、钛材料优势,娄底正对接深圳迈瑞医疗、江苏鱼跃医疗等龙头企业,计划引进智能护理床、康复机器人、高端助行器等项目,让本地优势材料转化为老年用品制造能力。
老科技工作者成为产业生力军。全市各类老年科技工作者投身银发经济,创办76个经济实体,直接带动逾6000人就业,年创造经济效益超过4亿元。“涟源富硒紫米”“三甲葡萄”“新化百芝秀灵芝”等品牌,成为“老年友好+乡村振兴”的双赢典范。
乐享晚年:用“暖心服务”焐热桑榆岁月
“小屏一点,服务就来!”家住甘子冲社区的失能老人张福生,对着手机里的“娄底智慧养老”APP竖起大拇指。前几天他突发咳嗽,通过APP预约上门服务,不到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就带着药品来了。“比子女来得还快,这科技真贴心!”
娄底以“互联网+养老”为突破口,引入多个线上智慧平台,实现服务呼叫、供需对接、质量监管全程数字化,让老年人居家享受“点单式”服务。同时,线下推动医疗卫生资源进机构、进家庭,建立“康复+护理+社工”三位一体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诊疗。
健康保障是老年生活的“定心丸”。娄底组建118个自我保健讲师团,470名医疗专家深入城乡,近3年累计举办健康讲座380场,惠及群众83万人次。在娄星区,“百岁健康”建设示范区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免费体检;在新化县,乡镇卫生院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医生用方言讲解用药知识;在涟源市,“医养结合”机构里,护士24小时值班,老人突发不适不用“转院跑”。
人文关怀让老年生活更有“滋味”。娄底组建30支门球队、11支太极拳队、10支歌舞文艺队,常年开展比赛活动;市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绘画、摄影等二十余门课程,82岁的退休教师刘芳在这里学会了弹电子琴;在乡村,互助养老点的“晒秋会”成了固定节目,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笑声里满是幸福感。
同心护老:让“敬老爱老”成为城市底色
“城市的文明程度,要看对老年人的态度;发展的成果好不好,要看老年人有没有获得感。”如今,娄底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敬老爱老格局,让“城有一老,如有至宝”从理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政府的“主导力”让政策落地生根:市发改委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市民政局建立“每月督查、季度通报”机制,市住建局在城市更新中优先完善无障碍设施———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多了扶手,商场里的电梯加了语音提示,医院的挂号机有了“老年模式”,细节处藏着城市温情。
社会的“参与力”让爱心传递不息:“志愿者+养老”模式下,时尚奶奶团等逾50个社会组织积极提供志愿服务,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定期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企业+养老”行动中,本地商超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货到付款”服务;“社工+养老”团队走进社区,帮老人化解心理困惑,陪空巢老人过节日。
全民的“行动力”让敬老爱老成为风尚:在学校,“敬老主题班会”教孩子给爷爷奶奶捶背、洗脚;在社区,“敬老之星”评选让邻里互学互助;在乡村,“孝老爱亲”乡规民约让赡养老人成共识。
2023年以来,娄底养老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1次、省政府激励2次,2024年获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优秀”等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对老年人的珍视与关爱。
暮色中的孙水河畔,老年歌舞队的旋律随风飘荡;社区食堂的灯光依旧为老人点亮;智慧养老平台的客服还在接听求助电话———娄底正用每一个温暖细节,诠释“城有一老,如有至宝”的深意,让“近悦远来”的老年友好愿景,成为每位老人触手可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