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地域特色 推进乡村差异化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3 11/26 22:57:32
来源:娄底日报

突出地域特色 推进乡村差异化发展

字体:

  近年来,娄底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首仗”,推出“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开展以积分制为主的乡村治理创新;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对接的底线,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一、五大成效形成娄底乡村振兴特色赶超新局面

  娄底乡村振兴着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从基础工作抓起,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首仗”,实施“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特色赶超取得了显著成效。

  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特色乡土产业体系。娄底立足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围绕“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产业体系。“一县一特”特色产业差异发展体系逐渐形成。双峰县发展辣椒辣酱传统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新化县着力建设红茶特色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近15亿元;冷水江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水果”,综合产值近10亿元;娄星区把湘村黑猪作为“一县一特”产业,养殖农户300多户,综合产值超过14亿元;涟源市发展蔬菜特色产业,综合产值47亿元以上。“一特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新化县在做大红茶产业的同时,大力打造“中国黄精之乡”,综合产值达8.2亿元。涟源市除了传统蔬菜特色产业,还因地制宜发展错季和耐储存的特色柑桔产业,到2025年预计产值可达20亿元。此外,双峰县的特色小农机产业,冷水江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娄星区的石井杨梅和甘蔗、红心蜜柚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娄底市“一县一特”为龙头、多元特色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特色主导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双峰辣酱、新化红茶和黄精、涟源蔬菜和柑桔、冷水江“小水果”、娄星区湘村黑猪等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实现生态赋能。娄底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仗”,坚持高标准谋划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农村“颜值”大提升,群众精神面貌大变样,带动了营商环境大优化。高位推进,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第一仗”。制定出台《娄底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颁布《娄底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等文件法规,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主动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级各部门协同抓、全市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生态赋能,脏乱差得到系统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2022年以来,全市清理卫生死角56.1万余处、生活垃圾637万余吨、“牛皮癣”78万余条、臭水沟渠2.8万千米、农业生产废弃物1.26万余吨。完成42717户厕所改造,群众满意度99%以上。群众唱主角,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推进“一切工作到支部”、到“最小管理单元”、到“作业面”工作法,党员带领群众同心协力干,让群众“唱主角”、担主力、聚合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激活地域传统文化,凝聚和美乡村建设活力。娄底根植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沃土,聚焦保护传承,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挖掘好、利用好、推介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发展活力。双峰县作为曾国藩故里,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双峰县荷叶镇积极宣传曾国藩持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家教家风系列典型。梅山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产业特色发展。新化县深入挖掘梳理梅山文化,通过创新提炼,推进梅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2022年新化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特色县。红色文化助推地方特色发展立新功。开发旅游观光景点和红色基地,推动湘中红色旅游不断发展。

  以积分制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多元共治。娄底在全市推广积分制,完善责、权、利关系,乡村治理多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以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升级。通过对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进行量化积分,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统一评价标准,同时开发积分制管理平台,实现积分制运转数字化,提升基层治理标准化、数字化水平。如新化县油溪桥村通过积分制,促进了村庄治理共同体的形成。以“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有效化解乡村矛盾。涟源市结合自身传统资源,推进“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2020年以来累计召开屋场会2.8万场,化解各类矛盾1.79万起,全市70多名重复访越级访的当事人息诉息访。以“屋场为基本单元治理”,形成乡村治理新模式。娄星区以“屋场为基本单元治理”,把全区144个村划分为1042个屋场,通过成立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使党的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分工合作,协同发力,实现乡村治理创新。

  多措并举,建立巩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娄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建立巩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四个走遍”责任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走遍所有乡镇,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走遍所有村,每年走访率均不低于30%,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走遍辖区内所有农村低收入家庭,村级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每半年走遍辖区内所有农户。通过“四个走遍”共解决实际问题6.03万个,1.11万户2.16万人稳定消除致贫返贫风险。“一个体系”政策执行到位。市县行业部门出台有效衔接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完善的帮扶政策体系。“一个体系”使全市监测对象享受的帮扶措施数量从户均2.04项提升到4.29项,跃居全省前列。“三个十天”帮扶及时到位。在帮扶时限上,对新纳入的监测对象,要求村级在十天内制定帮扶措施;乡镇在十天内明确有能力的干部担任结对帮扶责任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帮扶措施制定后十天内入户检查政策措施是否管用够用。2022年,全市临时救助受灾群众1万人,505个产业帮扶项目利益联结18.67万人。“四种渠道”监测管理到位。即村级设立“防贫监测员”,负责动态排查;乡镇每半年组织对所有农户集中排查;县级每月比对分析部门数据,预警信息15天内核实处置到位;群众自主申报。累计纳入“三类监测对象”2.35万户5.18万人,及时将307户917名退出后又出现新风险的对象重新纳入监测,采取针对性措施持续帮扶。

  二、五个特色赶超的乡村振兴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坚持高标准定位,注重循序渐进。娄底乡村振兴成效的取得,在于其坚持高标准定位,做到循序渐进。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出台“抗旱打井十条措施”“保粮夺丰收九条措施”等文件,全力开展抗旱保粮促丰收“三进三全三送”行动,2022年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双超过省定任务。在脱贫成果巩固上,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布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坚持高标准谋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娄底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地方性法规,形成循序渐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制度保障。

  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娄底立足特色资源,注重各地的差异化发展,做好“特色+坚持”文章。在发展模式上,形成了冷水江市、涟源市和娄星区以城带乡型乡村振兴,新化县与双峰县城乡互动型乡村振兴,两种类型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娄底市各县市区不搞一刀切,鼓励自主探索,各县市区形成了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了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

  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发展实效。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同,娄底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注重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鼓励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类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在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中,允许各地乡村治理结合自身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涌现出多种新的形式,如涟源市推进“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娄星区积极探索以“屋场”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等。在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上,坚持因村施策,既可一村一策、多村一策,也可一村多策,不搞一刀切。

  坚持典型示范,重视基层创新。娄底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重视基层典型经验,注重发挥民间智慧和力量。其一,用积分制示范引领乡村治理多元创新。启动乡村振兴“积分制”百村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引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激发村民自我管理内在动力。其二,以“十百千万”典型示范建设和美乡村。2023年,娄底以创建和美屋场、和美庭院为着力点,在全市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工作,以点带面,联面成片,推动乡村振兴走上新台阶。其三,典型示范引领庭院经济发展。2023年,娄底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若干措施》,通过示范带动,农户家庭院落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农户实现灵活就业,家庭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

  坚持民生导向,建设和美乡村。娄底以民生为要,通过推动“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工程抓好民生工作。在民生实事上,以民生为导向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提前完成22件省定民生实事,超额完成10件市定民生实事,一批重大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在脱贫人口就业上,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组织发送“点对点、一站式”直通专列27趟,专车851次,运送4.53万人外出务工,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和就业帮扶,助推农村劳动人口增加就业。在和美乡村建设上,以开展“秀美屋场”为抓手,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验收”,通过群众自己动手,不断向生态保护好、环境维护好、景观整治好、水体治理好、道路建设好的“五好”标准迈进。(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

【纠错】 【责任编辑:刘扬】